人間通訊社

2025年09月29日 星期一
星雲大師全集
首頁 > 心靈補給> 妙勤法師藉梵唄音樂 演繹人間佛教弘傳史

心靈補給

字級

妙勤法師藉梵唄音樂 演繹人間佛教弘傳史

【人間社記者 唐福良 台南善化報導】 2020-07-29
佛光山善化慧慈寺7月25日禮請人間佛教研究院海內外書院執行長妙勤法師,主講「人間佛教的梵唄音樂管理學」。〈最上三寶〉、〈志心信禮〉、〈三寶歌〉、〈甘露歌〉、〈流轉〉、〈禮讚偉大的佛陀〉…等。妙勤法師用一首首佛曲梵唄,唱出佛教數千年悠揚歷史,更進一步闡釋歌曲典故及歌詞意涵,也說明音樂潛移默化的功效,就是最高的管理學,讓近300位與會聽眾實際體會「音聲」弘揚佛法的力量與善巧方便。

佛教音樂即是梵唄,從佛陀時代即為度眾五明之一的「聲明」而備受重視;三國時曹植聽聞空中梵音譜下〈魚山梵唄〉開創中國梵唄之始;明清佛教衰敗,經懺佛事成為佛教整體;民國初年太虛大師及弘一大師為振興佛教,攜手共譜〈三寶歌〉;近代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,四大宗旨中的「以文化弘揚佛法」,讓音樂再次發揮弘法度眾的妙用。

妙勤法師例舉佛陀時代,有一位「唄比丘」音聲美妙,當波斯匿王率領大軍要發動戰爭時,途中聽到唄比丘唱誦梵唄,軍隊象馬都被感動得殺心盡除,使得原本要爆發的戰事,消弭於無形,說明音樂具有淨化人心的不可思議效用。

古中國三國時期,曹植聽聞空中梵響,譜下〈魚山梵唄〉,成為中國梵唄之始。由敦煌出土非常多的佛曲,也證明唐朝時佛教梵唄的興盛。但至明清時代,佛教淪為經懺佛教,梵唄也只剩往生超薦的功能,因此憨山大師有感而發,立下「寧在蒲團靜坐死,不做人間應付僧」的大願。

「人天長夜,宇宙黮暗,誰啟以光明?三界火宅,眾苦煎迫,誰濟以安寧?」 民國初年,面對風雨飄搖,積弊已久的佛教,太虛大師及弘一大師為圖振衰起蔽,共同創作〈三寶歌〉。

而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,更是致力音樂弘法,不但親自為佛教音樂填詞,邀請名家譜曲,讓音樂成為接引青年的最佳推手,而成立青年歌詠隊、灌製全臺灣第一張佛教唱片、成立佛光山梵唄讚頌團,並在世界各地舉辦梵唄音樂弘法、舉辦「人間音緣」佛教歌曲徵選活動等,在在都開創佛教弘法新風貌,讓佛教音樂展現截然不同的深度、高度與廣度。

「楊枝一滴真甘露,把心靈灌溉滋潤」由星雲大師作詞的〈甘露歌〉,形容佛法滋潤人心,可帶領人們離苦得樂,同時也是1979年佛教第一個電視節目《甘露》的主題曲。為了讓佛教能上電視,能發出自己的聲音,星雲大師積取爭取機會,不但付出高額播出費,更忍受當時保守當局的不公平對待,不但節目名稱一再被要求變更,播放時段甚至被迫延後到半夜十一點的冷門時段。訴說這段艱困過去的妙勤法師,期許佛教徒要感恩前人弘法播種的辛苦,要時時提醒自己「一定要爭氣」。

《法華經》云「或以歡喜心,歌唄讚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」妙勤法師表示,佛法的真理,若配上音樂美妙的旋律,能增加眾生對佛法的感動,因此有許多信眾都是因為佛光山莊嚴的法會梵唄而被接引進來,即所謂「一入耳根,永為道種」,透過音聲而廣度眾生。而在唱誦佛教歌曲的同時,內心會潛移默化地體會佛法真義,不經意中走向修行正道,梵唄這種潛移默化的管理就是最高的管理。
12345678910第1 / 52頁
追蹤我們